第340章:交锋(二)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0章:交锋(二)

第(2/3)页

b-26/33的国产版本。

第1世界大战中的阵地战和苏联内战中的大范围作战给当时的捷克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这种作战经验,捷克开始研制自己的制式武器,其中的捷克式zb-26型轻机枪也是在这种思路下研发的。

最初,布拉格军械厂研发的布拉格i-23型轻机枪在国防部的测试中表现优异,而且是捷克本国设计制造的武器,很快便被定为捷克军队的制式武器,然而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已无力生产。

1925年11月,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布尔诺的国营兵工厂签署了合作生产协议,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样枪于1926年4月经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轻机枪,这便是捷克式zb-26型轻机枪。

1931年,鉴于1战时期研发的18式轻机枪已经彻底落后,国防军决定更新武器,随后开始了招标。

除了国内的各家兵工厂,来自英法德等多国的许多兵工厂也参与了这次招标。

有棱有角,流畅硬朗,人机工效优秀,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重量也符合国防军的要求。

这些优点使得捷克式很快便从1众武器中脱颖而出,被国防军相中。

不过,这枪的1些问题也被国防军发现,并进行了1些改进,例如导气装置的问题等,而容弹量较小的20发梯形弹匣也被更换为30发弯曲弹匣,口径自然也被改为国防军所用的7.5mm。

改进之后,该枪定名“3十2年式轻机枪”,工作原理依然为导气式,采用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靠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实现闭锁。

与捷克式1样,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扣扳机时,枪机向前运动,枪匣下方防尘片同时向前弹开,以供空弹壳向下抛出,在子弹推入弹膛之后,活塞杆和枪机座因惯性向前运动,因而打击枪机内的撞针,击发枪弹,此时枪机后端已由枪机座向上顶住枪匣,确实闭锁。

当子弹通过枪管的导气孔,导入气体进入活塞筒推动活塞杆及枪机后退,此时枪机后端随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锁,枪机继续后退,并拉出空弹壳,至弹膛末端时,退壳榫由枪机上的凹槽撞击弹底,弹壳向下弹出。最后枪机会回到开膛待机状态,根据单连发选择钮,或是开膛待击,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动作。

而从外观来说,32式与原版相比,散热片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枪管有所缩短。

弹匣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由于弹匣在枪身上方中心线,改枪机械瞄准具偏出枪身左侧安装,拉机柄位于枪身右侧,在向后拉之后,进入待击状态,向前推回原位,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活动,两脚架可根据要求伸缩。

枪管上靠近枪中部有提把,方便携行与快速更换枪管。

而法军手中的查特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