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3章:工业
第(2/3)页
是一个大赢家。
在两次失败和列宁的开导下,卢森堡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民主集中制和一D**的价值被其发掘,并迅速得到了应用,而卢森堡在1935年完成权力交接后依然看护着这个国家,有这么一根主心骨,德国的政局相对稳定。
而远比德三宽松的科学氛围和社会氛围以及更加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促使了德国的科学复兴,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
最重要的工业方面,1937年的德国正在进行他们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复兴计划让德国的工业水平迅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两次工业计划则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
农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先进的化工技术、坚实的机械工业基础让德国的农业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即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和平时期的德国也有信心保证粮食安全。
除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增长,德共的政策也利好人口的增长,1937年德国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7800万人,且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比如最突出的钢铁工业,美国如今也算是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1937年取得了5138万吨的总产量,但力压群雄的优势如今已经不在了。
紧随其后的中德两国的总和已经超过了美国,依靠着较大的体量,中国的原钢产能略高于德国,1937年的总产量为2600万吨出点头,德国人在1936年还未遭到英法封锁制裁时,突破了2500万吨的总产量。
至于跟在后面的几个国家则没有什么好说的,英国的传统工业不能说半死不活,但也差不多,联合王国在1937年只有1200万余吨的产量,更有意思的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第一次向宗主国输入了他们的工业品,也就是钢铁。
法国就更差劲了,连俄国人也没比上,前者只有不到800万吨的总产量,后者则略微超过了800万吨,只能说俄国人的底子还是不错的,钢铁工业在大萧条中也没有遭受什么冲击,侥幸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而垫底的依然是意大利,作为列强之耻的意大利仅有200余万吨的钢铁产能,为比利时的三分之二,跟捷克斯洛伐克坐一桌。
至于生铁产能,中国倒是与美国并驾齐驱了,两国都是2000万吨上下,当然,这也跟美国没有完全恢复有关。
生铁的统计与原钢的统计并不在一起,两者之间没有十分精确的必然关系,生铁产量也并不直接与原钢挂钩。
冶金工业重同样重要的金属——铝,亦是如此境况,美国以19万吨独占鳌头,德国人接近16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二,中国则以11万吨的产能居于第三,俄国垫底,仅有1.2万吨。
其次,两大重要的能源工业,煤炭和石油,其发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煤炭工业,中国以5.5亿吨稳坐第一,美国则以4.5亿吨位列第二,英德作为老牌强国,自然也不差,只是远不能与地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