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机床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4章:机床

第(3/3)页

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生产的相当数量的机床是由航空、军备、通用机械制造、地方工业企业等其他工业部门的工厂制造的。这些工厂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一定的生产基础和技术能力,为了满足自身的运营和扩张需求,他们纷纷投入到机床的生产中。

  这种生产有着诸多缺点,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量”的需求。

  三十年代初,专业的机床工厂越来越多,逐渐能够满足中低端机床的自给自足,发展的重心也就转移到了“质”上。

  这段时间,基于大萧条和与德国的合作,国内又建造了一批新工厂,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提升机床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对老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虽然说,在之前的十多年里,中国在机床制造技术方面也不断探索和创新,比如强调使用碳化钨刀具,这种刀具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等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切削效率和加工精度。

  而且,为了充分发挥碳化钨刀具的优势,委员会还十分重视对机床进行高速操作的适应性改造,例如改进机床的主轴转速、进给系统、冷却系统等,以适应高速切削的要求。

  但这些创新并不能够满足需求,同时一些看似简便的方法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使用碳化钨刀具加速了机床的磨损。

  在这段时间,最重要的进步依然来自于引进外国技术,因为本国接受过系统工程教育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几乎是凤毛麟角,这导致能够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技术培训人员数量十分有限。

  而且这些培训人员的资质参差不齐,教学设施也往往陈旧简陋,无法满足高质量工程教育的需求。

  研发方面也相对缺乏人才,因此重工业部大量的翻译外国的技术文章作为参考,同时派出留学生和工程师。

  相比于苏联等国家,中国显然更容易派出留学生,不过,吸引人才归国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而前往外国的工程师则主要担任“技术检察员”,他们普遍理论知识丰富,实操经验匮乏,去外国就是为了偷师,借着检查的名义,观摩洋人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经验。

  这些人的轮换很快,虽然很多核心机密是看不到的,但能够接触到的生产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多数人回国时都带回了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们在外国工厂的所见所闻,包括生产流程、设备布局、工艺参数、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而购买西方的机床时,除了操作手册,中国也往往会要求制造商提供详细的装配图纸,理由是运往中国的机器在必要时能够得到维修。

  之后,这些图纸就会成为研究所的研究对象,刨析之后继而仿造和改进本国的机床。

  多管齐下,机床工业在三十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31年的87种机床,迅速增长到1937年的778种,为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