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4章:机床
第(2/3)页
,然后才能谈论生产。
1917年,以左孝威为首的维新派被左念微等人“推”到了二线,工业的发展也就迎来了新的时代。
此时,机器工业方面,中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那就是是否要将机床制造从机器制造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左念微自然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做出了这项决定,两年后的1919年,左念微领导的实业部组建了一个机床制造“托拉斯”,将所有机床制造工厂划归其统一管理。
在“托拉斯”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机床制造工厂之间的资源得到了更优化的配置,技术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机合适。
第一,一战期间积累的资金为机床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没钱万事都难,有钱才能办事;
第二,战后各国产生了大量的机床生产相关人员,尤其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奥地利等国,大量的工程师被中国雇佣,一些中低端的技术图纸也被中国收购;
第三,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价格暴跌,国内扩产的钢铁厂急需寻找出路,除了出口,投入基础建设和机器制造行业也是一项选择。
最后,前面几年的摸索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没有老师手把手的以行业为单位的教学的情况下,自行摸索是必不可缺的,这不是招揽一些外国工程师就能解决的。
1922年组建的机床制造委员会又进一步将金属切削工具、切削和测量工具、磨料、锻造和冲压机械以及一些生产相关产品的工厂的生产整合到一个组织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集中管理和协同发展。
这种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还能够更好地统筹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二十年代初期,国内的机床工业发生了快速的蜕变,二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工厂都采用按订单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而在国家托拉斯的指挥下,这种生产模式转变为基于型号标准化和某些工厂专门生产一种通用机床的批量生产模式。
这种批量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零部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专门生产车床的工厂可以集中精力优化车床的生产工艺,提高车床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满足市场对车床的大量需求。
缺点自然是垄断组织和国家企业常见的缺点,但在弯道超车这一点上,只要一个国家拥有准工业国的组织能力和正常水平的国家能力,你就会发现这种模式确实好用。
二十年代,中国的机床制造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
当时,新建的机床工厂仍处于设计阶段或正在努力完善生产流程,尚未能够完全承担起机床生产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