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8章:末日武器
第(2/3)页
以来,只有饿死人才乱,而大萧条显然不是大饥荒,只要政府的组织能力到位,派救济粮也能让大部分人饿不死、冻不死,这方面中国显然远比美国要有经验。
那么大萧条是如何解决的呢?
与英法德等国签订贸易合同,提高最低工资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等等,但这些显然都不够。
这些东西在庞大的压力面前,只能稍微恢复一下经济,依然不能让经济继续向前走,不能发展就会积累矛盾。
因此,这里还有最重要也最主要的猛药——大量发行公债,将其用在基建、军事等诸多方面。
基建不必多说,国家主动调整货物去向,深入市场协助企业对接,军事上的投入就更简单了,随便开工一艘军舰都够多少人吃饭了。
而当时中国牵头签署了限制军备协定,而这一点最主要的就是为了控制住美国和德法两国。
由于有中国的存在,美国的大萧条初期在总体上并没有像原时空那么惨,胡佛政府的临时贸易协定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问题不触及根本就不可能往上走,这就好比给一个患者吃了一片止痛药,药效过去了,该疼还是要疼的。
因此美国人也选择大量发行公债,并将其投入见效最快的军事上。
这一步短暂的被罗斯福打断,降低了军事方面的比例,但海军的钱显然没短过,那一艘艘航母、重巡洋舰,那一艘不是千万美元打底?
两次《文森法案》被推上前来,4艘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4艘大型巡洋舰、23艘驱逐舰、18艘潜艇以及9艘特务船只正躺在美国东西海岸的造船厂中,后面还有几十万吨的战舰等着建造。
钢铁厂、机械加工厂、造船厂、服装厂、食品厂......数不清的工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订单,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但是,代价呢?
是军事增长和造舰?
还是愈演愈烈的政府债务压力?
似乎都不重要。
前者并不能影响到风云变幻的欧洲,也不能够让中国手忙脚乱,更不可能让美国走上军_国主义的战车;后者似乎也不重要,这些债务本身不是空中楼阁,有着实业支撑,以罗斯福政府的水准,化债的过程可能痛苦,但做到是问题不大的。
今天,还是晴天,太阳很好。
工作之余,左念微习惯性的浏览起新一期的《自然》和《科学》期刊,虽然说这东西可以交给下属去做,但三十年代的核物理本身就很抽象,发展才刚刚起步,没点发散思维,就算是穿越者来了,也未必能数的清哪个到底是哪个。
历史上,核裂变现象正是在今年末为德国科学家哈恩、施特拉斯曼二人使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时所发现。
三十年代的前沿物理研究很流行使用各种粒子轰击原子核来进行元素方面的研究,探究物质产生的过程。
而核裂变现象在欧洲几年之前便被观测到了,但时人大多认为这种放射性现象是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即超铀元素。
具体的观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