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3章:向凯恩斯进发
第(1/3)页
38式装甲输送车是履带式装甲车,生产性不是很好,而且设计上也存在着诸多困难,而通用的半履带车不仅是在考验履带底盘的产能,更重要的是在考验卡车的生产能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生产半履带车消费比不高,我们还是认为应当生产少量的全履带装甲输送车配给矛头部队,而生产性能稍次的轮式输送车进行广泛配置。”
一旁的陆军上校向左念微解释道,并带来了一份概念图和报告。
“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核心的设计思路是发动机前置的布局,发动机舱、驾驶员舱、载员舱依次排开;车身装甲从正面到侧面厚8mm到12mm不等;设有一挺15mm机枪;战斗全重9~10吨,车宽2.5~2.6米,乘员2人,载员10人。”
“轮式车辆基于卡车底盘设计,采用4×4布局,六轮,中置两个辅助钢轮;车身采用焊接钢结构,装甲从正面到侧面厚8mm到12mm不等;设有一挺15mm机枪;战斗全重8~9吨,车宽2.5~2.6米,乘员2人,载员12人。但浮渡相关的设计,尚未进行。”
技术限制固然是有的,但二战这个背景下,那有啥十全十美,只要能走通的路子都是好路子,法国人这个辅助钢轮在解决不了中央充放气技术的难题的情况下,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发动机的限制和钢轮的设计让它的内部空间略小,但也足以完成任务。
至于履带式车辆的问题肯定更大,到时候能不能带10个人还说不定,保不齐得让四辆车带一个排,甚至是三辆车带两个班走。
但归根结底,10吨的底子不能继续放宽了,否则生产性就真的没得谈了,这种底盘努努力腾出个大几干的产能还是没问题的。
战争期间,坦克的优先级自然是最高的,履带式车辆的配额自然是有限的,不过陆军也没打算推多少下去,只打算打造重型师和装甲师各10~15个,也就基本够用了,不够了可以再添点轮式车,其他还是老老实实玩摩步师,否则钱确实耗不起。
“战时装备的生产首重时效性,凡是可堪一用、又能上量的装备,都要比精雕细琢、生产困难的好,这些车辆的设计、生产工作尽量都要在一年内完成。”
就在左念微视察装甲部队的建设时,一封电报也发到了北京,随后来到了左念微手中。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即澳洲战区向本土发回的报告,内容则是关于对澳登陆作战。
尽管本土正在筹划对夏威夷的作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准备,在西南太平洋的船队并没有被召回,而是在本土进行了商船临时动员命令,抽调原定用于维持国民供给的船只进行运输。
同时,也正好借此机会在国内全面推行此前未能完全施行的商品管制配给制度,限定管制期为6个月,对商品进行全面管制,六个月后则开放一部分必需品,但较现在的管制力度自然是有所提升的,也正好适应大战的节奏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