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2章 于伟正谋划人事,曹河县惹上麻烦_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 1172章 于伟正谋划人事,曹河县惹上麻烦

第(2/3)页

往里填?根本填不起啊。”

曹河酒厂我是知道的。在平安县的高粱红酒厂凭借纯粮酿造和独特口感崛起之前,曹河酒厂在东原及周边地区一家独大,风光无限。但后来他们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放弃了传统的纯粮固态发酵工艺,改用酒精勾兑,口感、品质一落千丈,市场份额迅速被高粱红酒厂占领。

郑红旗叹了口气,接着说:“这样吧,朝阳,明天晚上我想约一下张市长,当面汇报一下这个事。顺便把老马和友福也叫上,一起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化解的思路。”

我立刻猜到,红旗书记可能是想借助平安县高粱红酒厂的技术、品牌或者市场渠道,来拉曹河酒厂一把,实现某种程度的合作或重组。

我马上说:“红旗书记,我现在正好在市政府这边。要不,我去请示一下张市长,看看他明天晚上是否有时间?地方我来安排,定好了我让我的秘书杨伯君通知蒋秘书。”

郑红旗没有拒绝:“也好,那就辛苦你了朝阳。现在这个时机比较敏感,咱们范围尽量小一点,人多了目标大,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次学武和尚武他们,咱们就先不叫了。”

我明白他的顾虑,在这种敏感时刻,私人场合的沟通更需要把握分寸。挂断电话,我在楼顶又站了一会儿,俯瞰着这座正在艰难转型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

接着,我下楼来到了市长张庆合的办公室。相比于在市委书记办公室的谨慎,在这里我显得自然多了。我熟门熟路地先给张叔的茶杯里续上热水,然后又自己拿了个杯子,泡了杯茶。

张叔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电厂项目的事,于书记那边原则同意了吧?”

我点点头:“于书记没反对,让我们抓紧时间按程序推进,尽快落实。”

张叔沉吟道:“嗯,现在大家都在和新书记相互磨合、相互适应。于书记呢,也是第一次担任地市一把手,工作经验和方法还在探索中,大家都要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探讨的意味,“不过于书记对改革创新的支持力度,魄力还是很足的。”

在张叔面前,我说话也更直率一些:“于书记的思路确实很开阔,刚才还跟我聊了些很大胆的设想。”

张叔在我面前没什么保留,叹了口气说:“是啊,有魄力是好事。但省里有些领导对曹河县目前搞的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和方式,还是有些不同看法,给了我们不小的压力。主要是认为曹河有些操之过急,怕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还有一些关于红旗同志的举报信也递到了上面,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说红旗不关心国企工人死活,漠视群众利益等方面……”

我知道,红旗书记在曹河县搞的国企改革试点,核心就是“断奶”,推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自负盈亏。政府原则上不再为企业的经营亏损和银行贷款兜底。这套思路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面对曹河酒厂这样历史包袱沉重、职工人数众多的老国企,阻力巨大。

张叔继续说道:“曹河酒厂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啊。工人多,债务规模大,社会影响面广,曹河县面临的改革压力确实非常大。不是政府不想帮,实在是前些年李显平当政时期啊,默许甚至纵容县里企业之间相互担保、乱拆借,形成了极其复杂的三角债、四角债,像一团乱麻,不仅拖垮了企业,也把县政府给拖累了。现在看来啊,反倒是像东洪这样原来国企底子薄的县,包袱轻一点。”

我感慨道:“我们东洪算是因祸得福了。曹河毕竟过去家底厚实,但也经不起这么折腾。要是东洪有个像曹河酒厂这样规模的国企倒下,县财政恐怕早就垮了。”

张叔嘱咐道:“所以啊,你们那个洗衣粉厂项目,进度要加快,要确保成功。这才是真正造血的项目。上次我回平安老家,碰到老马,他说已经跟着剑锋去深圳考察设备去了。”

正说着,张叔桌上的电话响了,是市委办打来的,通知他立即到于伟正书记那里去一趟,紧急召开关于曹河酒厂问题的专题会议。张叔放下电话,匆匆起身:“于书记召集开会,曹河酒厂的事看来市里啊躲不过去了。”

下班的时间,在东投集团,工作组组长贾彬也接到了市委办的通知,要求他明天一早到市委参加同一个专题会议。贾彬正在纳闷东投集团和曹河酒厂似乎没什么直接业务关联,为何要他参会时,电话又响了,这次是市委秘书长郭志远亲自打来的。

郭志远在电话里的声音压得有点低:“贾彬同志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刚紧急碰了个头,曹河酒厂的问题比较棘手,现在工人情绪激动,事态有升级的风险。市委决定成立工作组,稳妥处理此事。于书记的意思是,东投集团作为咱们东原最大的国有企业,实力相对雄厚,应该在稳定大局、帮扶困难企业方面体现担当,发挥重要作用。”

贾彬有点摸不着头脑,问道:“秘书长,您的意思是……市委具体希望东投集团做些什么?”

郭志远说得更直白了些:“于书记初步考虑,想由东投集团牵头,曹河县政府配合,共同拿出一个盘活曹河酒厂、安置好职工的方案。算是政治任务吧。但是……”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于书记也担心直接在会上提出,东投会不会有不同意见,或者提出些客观困难,让会议陷入僵局啊。所以希望你先以工作组组长的身份,提前和东投班子非正式地沟通一下,让大家顾全大局,支持市委的决策。”

贾彬顿时感到一阵头疼。他现在这个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在东投集团内部本就有些敏感和尴尬,齐永林虽然表面客气,但内心深处的抵触情绪贾彬是能感觉到的。让他去沟通这种事,难度可想而知。他试图委婉推脱:“秘书长啊,具体的企业经营决策,还是得由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来定,我们工作组主要是抓思想建设和大方向……”

郭志远语气不变,但话里的压力传递了过来:“不支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本身就是思想站位不够高的表现嘛。再者说了,现在齐永林同志不是在外地出差吗?集团目前是胡晓云副总经理在主持日常工作。晓云同志年轻,资历浅,你代表市委和她沟通,名正言顺,也更方便做工作。”

挂断电话,贾彬心里一阵烦躁,觉得这根本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任务。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既然是市委秘书长的直接交办,还是代表着于书记的意图,他作为工作组组长,没有理由推辞。他暗骂了一句:“娘的,自己不沟通让我来沟通”。还是拿起内部电话,让林雪去请胡晓云副总经理过来一趟。

胡晓云来到贾彬的办公室,她显然也收到了会议通知,直接说道:“贾组长,会议通知我收到了。曹河酒厂的事现在闹得很大,我都听说了。但那可是个上千人的大摊子,债务窟窿深不见底,我们东投集团虽然名字听起来大,但主要业务在客运、建筑和商贸,对白酒行业也只是停留在销售环节,东投集团哪有能力去盘活它啊?”

贾彬努力让笑容显得更温和些,劝说道:“胡总啊,东投集团是市里最大的国企投资公司嘛,实力和影响力摆在这里。市委这样考虑,也是希望你们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分忧嘛……”

胡晓云知道,市委办是红头文件下来的,工作组组长又打招呼,自己是躲不过去的,刚才已经给齐永林打了电话,齐永林的意思倒是没有完全把路堵死,说了一句走一步看一步!

第二天上午,市委小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市委书记于伟正亲自主持会议,市长张庆合、常务副市长王瑞凤、市委常委副市长臧登峰以及市财政局、市计委、市经贸委、市四大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东投集团的胡晓云、工作组的贾彬,以及副市长兼任曹河县委书记郑红旗等都到了场。

于伟正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宣布开会:“现在开会。红旗同志,先把曹河酒厂的情况,向大家详细通报一下。”

郑红旗面色凝重,汇报道:“于书记,各位领导,曹河酒厂曾经是我们曹河县的支柱企业,为地方发展做出过贡献。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其前几年错误地放弃了纯粮酿造工艺,转而生产勾兑酒,导致产品口碑和销量断崖式下滑。期间,在政府协调下,银行虽然持续注入信贷资金试图挽救,但效果不佳。从去年底开始,产品出现严重积压,资金链彻底断裂。目前初步核查,总债务规模约2500万元,已经资不抵债……”

于伟正插话问道:“勾兑酒倒也不稀奇嘛,上次我去参加经贸大会,白酒协会的同志不是说,现在勾兑酒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比重嘛!谁来回答我这个问题啊。”东投集团的胡晓云接过话回答:“于书记,各位领导,这个情况啊,在咱们东原比较特殊,因为东原基本上县县有酒厂,白酒的竞争啊很激烈,我们东投集团啊主要销售高粱红白酒,高粱红酒厂的生产由平安县具体负责,我们东投集团主要负责其市场销售。目前高粱红酒凭借纯粮酿造和独特口感,再加上我们的营销力度很大,我们的高粱红新酿、三年陈和五年陈,已经是形成了品牌效应,确实占据了咱们东原市场高中低端的大部分份额。根据我们的市场统计,占有率估计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并且已经开始走向全国。”

于伟正放下钢笔,看向市长张庆合:“看来主要还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被淘汰是规律啊。”但他话锋一转,“但是,今天的会议不是来讨论市场规律的。曹河酒厂关系到近两千工人的就业吃饭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现在工人情绪激动,聚集上访到了省政府,造成了恶劣影响!瑞凤同志,你通报一下省里反馈的情况。”

常务副市长王瑞凤拿起了桌子上的一份材料通报道:“前天,曹河酒厂部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