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 章焦部长接受谈话,周海英谋求职位_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73 章焦部长接受谈话,周海英谋求职位

第(3/3)页

牵扯面很大。市局现在经费确实非常紧张,那笔钱……暂时恐怕很难落实。你就别为难黄书记了。”

我其实早就料到会是这个结果,魏昌全跑了,他承诺的东西自然成了空头支票。我摆摆手:“没事,修国,我就是问问。你的难处我理解,现在主持局里工作,千头万绪,不容易。”

正说着,包间门又被推开了,只见副市长、曹河县委书记郑红旗和友福一起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已经退休的老领导,原平安县人大主任马叔。

我连忙起身相迎,几人用力握了握手,又和、黄修国打了招呼。

马叔虽然退休了,但气色很好,笑着拍拍我的肩膀:“朝阳,晓阳,好久没见你们了。算着时间,大家一起又去门口迎接了张叔。

大家寒暄着重新落座,气氛更加热闹。我知道红旗书记最近因为曹河酒厂的事焦头烂额,心情肯定不好。果然,几杯酒下肚,他的话题就转到了这上面。

他叹了口气,神色严肃起来:“朝阳啊,不瞒你说,曹河酒厂这个烂摊子,按我本来的想法,就该让它彻底市场出清!三十多家国企,个个都等着输血,哪里救得过来?但是省里、市里压力大啊,怕工人闹事,怕影响稳定。”

张叔说道:“红旗啊,也不要泄气嘛,曹河酒厂基础是好的啊,于书记要请孙向东出山!这事还是有希望……。”

郑红旗点头之后,忽然话锋一转,“哎,对了,朝阳,我听说你们东洪之前不是也想搞个酒厂,还联系了那个台商?我看啊,干脆别另起炉灶了,我们曹河把这个现成的酒厂送给你们东洪算了!市长作证啊,设备、厂房都是现成的,就是缺技术、缺好产品!市长,您说是不是!”

我闻言苦笑。和王建广的合作确实谈过,但进展缓慢。特别是上次他回来考察,在县委招待所丢了东西,虽然案子破了,东西追回了,但这件事毕竟让人心里不痛快,后续的投资意愿明显淡了很多。这个时候接手曹河酒厂这个烫手山芋?还谈不到这一步。

张叔点点头,神色凝重了些,“曹河酒厂的事,现在成了于书记心头的一件大事啊,也是市里的一个火药桶。于书记刚来,需要稳定,需要时间。红旗啊,”他看向郑红旗,“你的改革思路是对的,伟正书记的想法,是先稳住局面,想办法救活一批,避免硬着陆,造成大的社会动荡。这也是为改革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嘛。”

郑红旗虽然心里可能另有想法,但面对张叔,还是点了点头:“市长,我明白。我只是觉得,东投集团那个方案,未必能奏效,最终还是得靠市场。”

张叔笑了笑:“市场肯定是的最终方向。但现阶段,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不能完全缺位。伟正书记有这个决心试点,我们还是要支持。”他再次看向我,“朝阳,孙向东那边,你得抓紧去谈。需要市里什么支持,你直接说。”

我感到压力很大:“张叔啊,孙向东那个人……很倔,对技术看得比命还重。我只能尽力去试试,实在不敢打包票。”

“尽最大努力吧!”张叔强调道,“于书记等着消息呢。这件事办好了,对你个人,对曹河,都有好处。”

这时,郑红旗又旧事重提,不过换了个角度,他对友福说:“友福啊。要我说啊,最稳妥的办法,还是你们平安县的高粱红酒厂直接和曹河酒厂合作。平安出技术、出品牌,曹河出现成的厂房和部分劳动力,扩大生产,成立一个分厂或者生产基地。就像环美公司那样,搞多点布局嘛。”

友福自然是站在平安县的角度,听了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红旗这个思路,倒也是个办法。我看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备选方案研究。朝阳啊,你这次回平安,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和孙向东谈一谈。”

这顿饭,吃得我心事重重。于伟正书记的交办,张市长的嘱托,红旗书记的期望,都压在我肩上。关键是,孙向东那块硬骨头,实在太难啃。

席间黄修国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家,大家自然也是多有客套,本着“一致对外”的原则,很快把黄修国酒喝趴下了。

晚饭后,送走了各位领导,我和晓阳沿着宾馆后院的小路慢慢散步回家。

“孙向东的事,你打算怎么办?”晓阳问我。

“还能怎么办?硬着头皮上呗。”我叹了口气,“明天我就回一趟平安县。先和友福继续聊聊,看看友福具体的态度,然后直接去找孙向东。晓阳,你对他比较了解,你觉得……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晓阳想了想,说:“孙向东这人,吃软不吃硬。不过之前他一直想着再生个孩子……。”

我仔细琢磨着晓阳的话,觉得有些道理。

“政策上,不好打破啊,不过,我试试看吧。”我心里稍微有了一点底。

就在我为孙向东的事烦恼时,东原市的官场上,关于人事调整的小道消息已经开始流传。周海英自然也听到了风声,他感觉自己似乎被边缘化了,心里有些着急。

第二天,周海英又找了唐瑞林。地点还是在那间宽大、透着老派干部沉稳气息的市政协主席办公室里。周海英坐在唐瑞林对面单人沙发上,很是自然的说道:

“唐主席,”周海英的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三学办’那边,我看差不多个把月也快收尾了。我这整天东奔西跑搞督导,总得有个说法吧?总不能一直这么悬着?您看……我这下一步,该往哪使劲?”他刻意把“该往哪使劲”几个字咬得重了些,目光直视着唐瑞林。

唐瑞林靠在皮椅里,手里把玩着一个精致的紫砂壶盖,脸上是那种阅尽千帆后的平静。他慢悠悠地呷了口茶,才缓缓开口:“海英啊,急什么?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嘛。你现在的身份,是市委‘三学办’指导组长,位置很关键,于书记也很看重你这份工作嘛。”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你考虑长远发展,也是对的。依我看啊,最理想的位置,还是财政局长。管着全市的钱袋子,位置重,分量足,也符合你的能力和资历。”

周海英心里刚升起一丝希望,唐瑞林接下来的话又像盆冷水浇了下来:“不过……目前来看,这个位置,于书记恐怕更属意赵东同志。赵东用着顺手,也放心。让他去守那个钱袋子,于书记心里才踏实啊。”唐瑞林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于伟正对周海英,或者说对周家,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隔阂,并不完全信任。

周海英的心猛地一沉,脸色有些难看。自己也是感受到了这一点,于伟正对自己不冷不热:“唐主席,那……退而求其次呢?财政局长不行,还有没有其他合适的位置?”

唐瑞林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点着,仿佛在认真思考:“退而求其次……平安县县长怎么样?平安县基础好,经济在全市排在前列,发展潜力大。你去了,好好干几年,成绩出来了,再往上走也顺理成章。”

平安县?周海英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县长?听起来不错,但平安县的县委书记是孙友福!孙友福比他周海英还年轻几岁,资历也没他深,自己当过建委书记,让他去给孙友福当副手?这脸往哪搁?他几乎是脱口而出:“算了,唐主席。孙友福同志年轻有为啊,干得挺好啊。我去了,位置不好摆,工作也难开展。”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抵触。

唐瑞林似乎早料到他会这么说,脸上露出了然。他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目光在周海英脸上停留片刻,才缓缓说道:“那……工商局长呢?”

“工商局长?”周海英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了几分。这个位置在他心里,实在算不上体面。整天跟小商小贩打交道,管些鸡毛蒜皮的事,市场里没收个秤砣、罚个十块钱都得跟人磨半天嘴皮子,搞不好还要被指着鼻子骂。这跟他以前在市建委当书记、后来搞龙投集团的风光,简直天壤之别!虽然他也知道,这个位置竞争小,但……这也太“次”了点吧?

唐瑞林看着周海英脸上那毫不掩饰的嫌弃,心里明镜似的。他放下茶杯,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的劝解:“海英啊,位置嘛,没有绝对的好坏。工商局长是事情杂了些,但管着市场准入、流通秩序,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而且,”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拨的意味,“这个位置,接触面广,信息灵通,对你以后……嗯,无论做什么,都有好处。再说了,竞争确实小,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

周海英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搓着下巴,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工商局长?这落差也太大了!可唐瑞林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于伟正明显对他有戒心,财政局长那个肥缺想都不用想。平安县县长又得屈居人下。工商局长虽然差强人意,但好歹是个正处级实职,而且……唐瑞林那句“无论做什么都有好处”,似乎暗含深意。心里暗自感慨,于伟正翅膀硬了,连周家的面子都不买了?

看着周海英阴晴不定的脸色,唐瑞林决定再推一把。他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我为你着想”的诚恳:“这样吧,海英。我找个机会,亲自去跟于伟正同志谈谈。不看僧面看佛面嘛。老爷子在东原工作那么多年,为东原的发展是做出过贡献的,这点情分,于书记总得顾及吧?说不定……财政局长的事,还有转圜的余地?”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