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我们无能为力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4章:我们无能为力

第(1/3)页

  1938年5月4日,驻守莫斯科的第四十七步兵师一个炮兵营和一个步兵营发生哗变,虽然起义迅速被镇压下去,但这无疑是在这寂静的前夜投下了一颗炸弹。

  5月11号,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明斯克露面,并发表演讲,当地赤卫队随即建立,攻占了明斯克的绝大部分重要建筑,包括政府大楼、邮局、发电厂、钢铁厂等,第三十三师的革命官兵架空了师长的萨维奇,原地起义。

  赤卫队和革命官兵与近卫军发生了激烈交火,第三十三师作为一个简编师,本身兵力也仅有近卫军的一半,而起义官兵则不到这其中的四分之三,两者的火力配置更不是同一级别,纵然有赤卫队的协助,在战场上也面领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撤入城市以抵抗近卫军的猛烈进攻。

  然而,紧随着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等一系列城市开始暴动,布党所面临的局面逐渐好转。

  但这对于各国来说,却未必是好事,至少,对于各国的情报机构不是一件好事。

  短短几天内,俄国的局势就已经完全陷入了混乱,一天一个样,迅速演变,为了摸清楚俄国的变动,各国的情报机构几乎都是在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运转。

  情况变化之快很多时候完全超乎了预计,所以各国不得不临机应变,而这又恰恰是最考验素质的时候。

  五月二十日,一个在后世被视作象征“爱情”的日子,如今是德国的大革命纪念日。

  按照以往的惯例,德国人一般会在这一天进行阅兵或游行等活动,但今天的境况却不一样。

  在评估俄国发生的内乱在短时间内无法平息之后,最高人民委员会似乎是做出了什么重大决定,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大批红军人员装备云集于波森非军事区界线以西。

  也许是为了庆祝胜利,也许是时机刚好,他们选择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日子里正式跨越界线,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

  虽然德国并未承认和履行凡尔赛和约,但在当年内外交困的境况下,德国也不得不向英法等国妥协,以换取政权的延续,因而签订了《鹿特丹条约》。

  鹿特丹条约让德社受到了诸多限制,其中领土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属波兰,或者说波森地区以及东普鲁士虽然在理论上依旧是德社领土,但是最终被英法划定为非军事区,即在这些地方只能存在有警察单位,而不允许出现成建制的军队和重武器。

  而这一次,俄国的内乱给予了德国人一个绝佳的借口来撕毁这份条约的限制。

  当然,这也可以被视作一次大胆的试探,英法的封锁咄咄逼人,而德国人正好做出一次回击,试探一下英法的态度。

  公员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晨,五时,基尔港内,红色基尔号重巡洋舰率领柯尼斯堡轻巡洋舰,保护船队出航,十四艘轮船上搭载着两个步兵师以及少量的补给。

  红色基尔号的起点是基尔,而柯尼斯堡号的终点也是柯尼斯堡。

  最早出发的是海军,但最先到达的并不是他们,此刻由空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