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8章:征倭讨论
第(2/3)页
的海地区来帮助俄国稳定局势,防备背弃条约的德国人做出过激举动。
但实际上,其核心任务是控制瑞典的铁矿和占据挪威的海岸控制权,为未来法军进驻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做铺垫,最终彻底限死德国的行动。
不过,目前英法两国还没有筹备好远征军,这起码得要一两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英法两国显然只会与德国打打嘴炮。
战争是迫使敌方屈从我方意志的暴力行为,是政治的延续,对于一场战争,关键在于情报、训练与后勤是否到位,其次是具体的作战方略的好坏,接着才是武器装备的优劣。
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会轻易发生,英法所要面对的敌人并不简单,而远在东方的一场争论也慢慢展开。
而这场争论的核心点也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情——如何解决日本的问题。
在甲午之前,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谈的,农耕时代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好解决的方案,跨海覆灭一个成熟的封建王国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日本也称不上弱。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时间也就是蒙古征倭和明朝万历朝鲜之战,前者自不必多说,蒙元几次东渡都为“神风”倾覆了船队,之后随着忽必烈接受“休养生息”的国策,这样的东征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明朝的行动实际上并没有付诸行动,万历朝鲜之战打得其实也挺糊涂的,朝鲜兵败如山倒让大明君臣愕然,朝廷的反应也很迟缓,指挥也很糟糕,而九边对此也不甚重视,除了辽东军镇离得近,派出了一些精锐外,其他诸如宣大等,最初都是随便打发的。
入朝之后,后勤问题也十分严重,朝鲜君臣对于明军阳奉阴违,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拒绝承担军粮供给的任务,就地筹粮十分困难,而日军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成熟的粮道战术,习惯走到哪抢到哪,再加上丰臣秀吉筹备严密,规划了军粮军资,后勤倒是没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在当年左念微率军入朝时也存在,只不过当时情况又有所不同,除了南洋军吸取了明军的教训,且近代军队的后勤更成体系外,朝鲜小朝廷的权利被日军剥夺,中枢失能也占有一定的因素,虽然地方上阳奉阴违的境况也很多,但由于有东学党义军的协助,大义又站在南洋军这一边,因此就地筹粮还是比较顺利的。
只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当初的万历朝鲜之战本身就延宕许久,因而在其中也有诸多不同的方案,虽说老朱将日本列为了“不征之国”,但所谓的祖宗规矩从来都不是不能打破的,只不过要考虑是否契合多数人的利益。
而那时的境况恰好如此,大明朝野间曾经掀起过一场东征的广泛讨论,发兵日本这一计划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一度付诸于前期准备,但最后因为实际情况不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