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01章:战争的帷幕
第(2/3)页
实际上,本位面绝大部分人对于甲午的定位仅仅是“藩邦作乱”,支持对日作战的大部分非专业人士也大多是抱着“朝贡圈”的上国思想,也往往带有一些国族主义。
军方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借日本之手实验一些新战术,未来国防军依然有可能与美国在太平洋上兵戎相见,提前做个预习还是很好的。
考虑到日本部分军队的素质还不错,日本列岛适合登陆的地区比较少,基本只有东京平原和九州岛南部两处,活动范围较小,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既然是登陆作战,在总参谋部参与分析时,左念微发现当今还没有两栖作战指挥舰这种东西。
因此,左念微立即下令改装一艘专用的两栖作战指挥舰,以最大化提升登陆时的作战效率。
历史上,这方面的先行者是英国人,早在大战之前,皇家海军就已经认为两栖作战行动应该由一艘大型战舰负责总指挥。
然而,他们也意识到这样兼职其实不太妥当:
首先,大型战舰地位重要,也是海战中的支柱,如果海面上出现敌情,那么这艘战舰是参与海战,还是继续指挥呢?
这显然很难抉择,不确定性太强。
再者,战舰的战情室空间有限,一般也只有十几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即便是大型战舰的战情室,也无法同时满足海战指挥和陆战指挥。
虽然两个职能并不会一同出现,但设备是要占位置的,尤其是两栖登陆战,实际上是非常吃设备的,而她们显然无法容纳足够多的设备。
所以,英国人就设想建造一级“指挥部舰”,但由于严峻的战争局势,最终无力开工。
这剧情怎么这么眼熟?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也属于是带嘤特色了......
不过,英国人还是改装了一艘商船,作为指挥舰。
这艘船出现没多久,一名美国海军少将便来摸“英”酱过河了,看到之后立即推动了本国两栖指挥舰的设计建造。
最后的成果就是以C2标准货轮为基础改建的阿巴拉契亚级两栖指挥舰。
后世著名的蓝岭级两栖指挥舰便是继承阿巴拉契亚级指挥舰二号舰的舰名,冷战期间,已经比较成熟的蓝岭级指挥舰可以在两栖作战中提供战场通讯中继、情报分析、电子对抗、指挥决策。
在指挥舰的组织下,部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沟通效率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
不过,现如今的指挥舰自然还是做不到这些的,以现如今的技术,只能竭尽所能的在里面塞一堆电台收发机和优秀参谋人员了。
不过,由于美日双方各自的缺点,二战中太平洋战区本该大放异彩的登陆战也未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这种高精度的复杂的海陆空三位一体联动作战,殊为可惜。
而本位面就要好多了,有左念微的亲自推动,海军部也十分认同这一决定,因此行动十分迅速。
左念微提出的舰船基本要求是标准排水量在8000吨上下,最大航速达到20节。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