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6章:工业、石油
第(2/3)页
连投资2400万的设备更新都要工业界出四分之三,可见美国人确实财大么粗。
虽然扩建造船厂十分必要,但对于如此庞大的投资,自然还需要慎重再慎重,并没有轻易确定,最终石子任要求海军再提交一份详细说明。
相比于耗资巨大、不得不慎重对待的海军计划,其他重要工业指标的内容和计划就相对确定了,包括军用特种钢材、铝铜钨锑等有色金属、石油、下水两用船舶吨位、卡车、机床等等。
在其中,石油算是最惹人注意的了,毕竟军用特种钢材的产量有三百万吨、铝也有12万吨,都不怎么紧迫,石油相对来说就要麻烦一些。
国内的生产得益于前两年的政府调整,油田得到了更深入的开发,总产量从470万吨提升到了610万吨,在中亚还有一些油田,虽然由于储量、开采、环境等原因,产量不高,但林林总总还有接近70万吨,从大陆上可以获取到石油约有680万吨。
后续扩产如果使用注水法等方法,三五年内从600万突破到1000万不算难事,但这对于油田的伤害也比较大,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战时匮乏石油,会对战局造成严重的影响,毕竟我们大概率要面对敌人的主力,也就是美国海军。
在中东的油田也是不用指望了,即便有能力打过去,英国也完全有时间毁掉这些设施,约等于无。
短期内能够突击保留的大油田只有荷属东印度和缅甸的油田,相对来说,缅甸的油田不是重点,产量只有一百万吨,而且更容易被打击。
而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接近800万吨,突击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由于当地的原油较轻,相比于巴库这些油田更容易被轰炸破坏,但只要前期没有问题,美国想要组织战略轰炸还是不容易的,在战争中保存75%的原油产能应当是比较乐观的。
这样的话,总产能也就有1200万吨,足以支撑军事行动。
但,如何突击也是一门学问。
历史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人与荷兰人在第一时间就下令破坏当地的采油、炼油工厂。
当姗姗来迟的日本人攻占了资源产区以后,就发现原本梦寐以求的石油设施都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了,便开始了大报复。
帕默西亚与达吉亚塔的油田共有大约七百个钻井,原本每年可以出产六百万桶石油,但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么愤不已的日本人处决了俘虏的荷兰人作为报复。
在巴里巴潘同样如此,荷兰人炸毁了当地每年可以精炼五百万桶石油的大型炼油工厂,于是战俘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屠戮。
为了修复这些设施,日本人不得不千方百计的动员、征召和集结了全国接近七成的石油工程师和技工,前往荷属东印度,但由于技术匮乏和盟军的轰炸,油田的修复工作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大体完成。
论修复,本国固然能够比日本人快得多,但这也需要时间,军部也为此提出过许许多多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