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莫尔兹比港战役之始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6章:莫尔兹比港战役之始

第(2/3)页

偷袭,因此舰队并未遭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当地脆弱的炮台也未能发挥作用。

  但布满港湾的水雷还是给登陆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热带八月的烈阳下,莫尔兹比港外炮声隆隆,舰队万炮齐鸣,选定的两处登陆点纵深以及滩头工事很快被炸成了一片火海。

  而在前方的海湾内,十几条扫雷舰艇正在清除航道上的水雷,国防军从日本战役中汲取了经验,发现针对水雷的反扫作业中,直接使用炮击的效果最好,而多管迫击炮则是最合适的装备,因此在扫雷艇上装上了六联装120mm重迫击炮。

  这些扫雷艇的船底都被加强过了,否则它们会被六联装120mm迫击炮的后坐力给炸开,而六联装120mm迫击炮的效果也相当的好,很快就清开了一条道路。

  在几个小时的漫长的扫雷作业和密集炮火之后,登陆纵深已经被炸的乱七八糟,海湾内也总算是能够进船了。

  随着距离缩短,登陆火力支援舰也开始进入战场。

  火箭艇是陆军船艇队的心头好,但海军的实验则不大成功,直到大战前才改装和建造了一些。

  国防军的登陆火力支援舰船分为火箭支援舰艇和火炮支援舰艇两种。

  火炮支援舰五花八门,而火箭支援舰艇则要简单得多,共有三种。

  第一型火箭支援艇是一款13米长的小炮艇,前方装有两挺12.8mm重机枪,两侧则各装有一座12管105mm火箭炮,备弹36枚,算上管内炮弹,共60枚炮弹。

  这种小炮艇主要用于掩护第一波登陆,随后则进行当地交通阻断,对于机枪阵地的效果较好。

  而第二型火箭支援艇则是一次性装备,标准排水量330吨,其上装有28座25管140mm箱型火箭巢和一门120mm迫击炮。

  第二型的小体型和火箭巢设计意味着他们几乎不可能重装填,因此每次行动都是一次性的,装填700枚火箭弹进入战场,迅速进行覆盖式攻击。

  当然,相较于其体型和火力配置,即便能再装填,它们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携带。

  由于火箭炮发射时,其尾焰温度高达上干度,集中对甲板面烧蚀会导致甲板变形,因此基本上无法复用。

  同时,由于其吨位小、上层重、舰体修长稳定性差,所以该舰需要逼近滩头攻击,防止海浪干扰。

  最终,在用完之后,支援艇就直接冲滩,冲上沙滩后,用上面的120mm迫击炮攻击滩头敌人,而中轴线上有贯通内舱,可以携带20~30名士兵。

  整体来说,除了运兵功能外,该船的其他用途与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火力支援舰相差无几。

  冲绳岛战役中的火箭炮艇-图

  实际上,在两栖登陆方面,两国的想法殊途同归,无论是两栖指挥舰、两栖运兵船、专业登陆舰艇这样的大家伙,还是火力支援艇、近海炮艇、两栖载具,都十分相似,甚至就连这些船只的来历都颇为相似。

  而第三型火力支援舰才是正儿八经的支援舰,其火力布局与利用思想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