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4章:难啃的骨头
第(2/3)页
自救的能力。
炮火是打击工事的主要手段,但也不是万能手段,尤其是对大量应用混凝土的工事。
水泥这东西有工业基础就好办,澳大利亚年产80万吨水泥,虽然不够大面积修筑工事,但有美国的援助,修筑特定的一两个地区的工事也算是够用。
利用这些隐蔽工事,澳军对滩头的敌人展开了猛烈的炮火压制。
虽然身管火炮数量不多,但澳大利亚自开战后便生产了大量的3吋迫击炮。
三英寸这个级别的迫击炮,比如各国通用的80~82mm迫击炮,虽然它们的射程可以达到4000米,但实战射程其实只有900~1000米。
为了弥补中间的火力空隙,澳大利亚人又研发了4.5吋重迫击炮,其可以在3500米的距离上进行可靠的支援。
面对这些暗堡,海军只好对纵深施放烟幕,然后加快速度运送坦克上岸。
很显然,敌人的打法跟莫尔兹比港又不一样了,莫尔兹比港本身是守不住的,而澳军又没有充分的反击经验,因此只能死卡在巷战和堡垒群中,间杂着夜袭等手段尽可能的拖延时间。
但凯恩斯不一样,这里是澳洲本土,澳军有铁路和机场可以随之支援,因此让敌人上不来才是最关键的。
飞机从海岸边划过,一道烟幕从天而降,将内外完全隔绝,随后登陆场开始向南迁移,尽管这样会让登陆本身更困难,但无法瞄准的澳军火炮的威胁也会下降许多,只剩下一些抵近的暗堡能够出击。
而这些以机枪和迫击炮为主的暗堡很快便被已经上岸的部队发现,失去了纵深的支援,他们的火力大幅下降。
很快,已经收拢为连级的登陆部队开始以加强班或者半排的模式散开,向目标点靠近,然后卧倒在地向最近的弹坑或掩体匍匐过去。
这种不连贯的机枪堡垒打击起来难度不大,核心即是使用轻型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进行短距离攻击。
就在国防军挨个敲掉机枪暗堡时,一批两栖坦克开始上岸,后面的部队开始依托两栖坦克进行推进,但天上的烟幕迟迟没有散去,皮薄馅大的两栖坦克显然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行动,装上钢芯的步机弹都能击穿它。
约一个小时后,烟幕逐渐散去,一个排的中型坦克也被送上了岸,尽管后面还有四个排,但岸上的陆战旅官兵们显然不打算等下去了。
他们以班为单位,八个班的步兵与一个排的中型坦克组成两个前进群,而其他部队则以爆破手为核心,在矛头后方锥形突进。
随着向纵深继续推进,澳军的反坦克炮开始出击,还有美军支援的12.7mm重机枪也开始向装甲目标射击,老干妈对付两栖坦克是一把好手,但对上中型坦克就无能为力了。
这样的登陆作战是残酷而无聊的,双方在滩头僵持了足足两个小时,澳军部署于此的QF2磅反坦克炮几乎全军覆没,国防军则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的两栖坦克,而中型坦克则主要是被地雷炸断了履带,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