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战略轰炸机,原子弹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58章:战略轰炸机,原子弹

第(2/3)页

32~35吨、航程3000km~3500km的四发轰炸机。

  XT-18由图波列夫与佩特利亚科夫这两位航空大师操刀,两人都是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上学时随着他们的导师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一同来到中国,随后便在设计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西北设计局的顶梁柱。

  XT-18原型机于1938年首飞,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布局,全机流线型机体,拥有全封闭式驾驶舱、半球式的机枪塔等,装有4台1050马力14缸风冷发动机,最大航程3558公里,最高速度443公里/时,最大升限8600米,空载重量1786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33500公斤,载弹量5000公斤。

  然而,它也存在着大量的可靠性问题,拥有结构易受损、操控复杂、维护困难等诸多缺点,实际表现并不如原型机,尤其是制造工时,XT-18需要17.36万个工时,是美国人同类型轰炸机的数倍。

  而ZW-35尽管其性能逊色于XT-18,最大航程仅3100公里,载弹量3000公斤,但生产起来要容易得多,仅需要13.27万个工时。

  可以说实际表现上并不容乐观,两型轰炸机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价格和工时更是上天。

  另外,由于美国人没来得及或者还没有议员在菲律宾布置B-17,国防军一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才在澳大利亚获得了两台B-17残骸,即便想仿制,也确实无能为力,只能借鉴一二。

  最终,两型轰炸机也仅是分别得到了10架和20架的订单,更多的显然是做鼓励之意。

  研发战略轰炸机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二战中,各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需求,而在冷战初期,美国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就是全世界最核心、最有力的核威慑单位。

  归根结底,这要与原子弹的计划相关——

  历史上的曼哈顿计划有着极高的保密程度,即便是身为副总统的哈里-楚门也是在接任总统之位后才知晓有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而且已经出了成果。

  本国的计划也不例外,受制于手头匮乏的人才,中国在理论论证和早期准备的过程中走的要比美国人难得多。

  但也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年多的系统论证后,原子弹计划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理论论证、模型选择以及回旋加速器搭建。

  1940年12月29日下午,在西山的一座地堡中,几位关键人士齐聚一堂,进行了一场保密程度非同寻常的会议。

  从1938年末计划开始起,到1939年初,领导小组的人选也已经基本确定,最终交到了两名年仅三十余岁的科学家手中——王淦昌、赵忠尧,而会议也同样是由这两位出席。

  “也就是说,眼下有两条路可走,前者简单容易但低效浪费,后者困难却高效?”

  在听完两位的简答汇报后,石子任问道。

  “是这样的,第一种办法我们暂且叫它‘碰撞法’。”赵忠尧很简单明晰的阐述着,“理论计算需要半径九公分的高纯铀块,也就是五十八公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shulou8.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